項目背景
| PROJECT BACKGROUND |
寧夏作為馬列主義傳播和黨組織建立較早的地區之一,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和優良的革命傳統。自1988年起,寧夏博物館設立常設展覽《紅旗漫卷——寧夏革命文物陳列》,館藏紅色文物1575余件(套),展出了諸多革命時期在寧夏留下的珍貴革命、歷史文物,為發揚寧夏紅色文化,傳播革命歷史做出了極大貢獻。
2015年,金大陸展覽承擔了《紅旗漫卷——寧夏革命文物陳列》展覽的提升改造工作。為了弘揚紅色文化并更好地展示藏品,總設計師不但對展陳空間進行了擴充,并根據展品特點融合現代聲、光、電等多種手段,對展覽展陳效果進行了整體升級和完善。
設計解析
| DESIGN ANALYSIS |
紅軍長征經過寧夏,毛澤東在六盤山上,曾寫下“不到長城非好漢”的豪邁詩篇。毛澤東的另一首《清平樂·六盤山》,更是使六盤山之名揚海內外。在形式創意上,展覽以六盤山為主創意點,通過縱橫交錯的大體塊山石,寓意紅軍堅如磐石的革命精神。
同時,將山石造型和飄逸的紅旗造型相結合,完成對紅旗漫卷造型的開篇立意。整個展廳依序至尾,將這種極具張力的造型貫徹始終。展覽緊緊圍繞展陳內容加以展示,既有線的串聯、點的突出、又有面的拓延,將寧夏各個重大歷史事件予以展現。
展陳欣賞
| EXHIBITION APPRECIATION |
展覽共分五個篇章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系統再現了“寧夏早期革命活動”“紅軍長征在寧夏”“寧夏的抗日活動”“寧夏的解放”和“寧夏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”波瀾壯闊的寧夏革命發展歷史。
序 廳
序廳以山石和紅旗造型凸顯“紅旗漫卷”的展覽主題,緊扣革命特色和地域特點。前方奮勇沖鋒的革命戰士和民眾的組合雕塑,采用玻璃鋼仿巖石,人物動作充滿動態,造型形象生動逼真。
背景墻面為深紅色噴砂藝術效果,大塊紅旗在六盤山上漫卷,象征著中國革命漫長的歷程。序廳整體設計風格熱烈豪邁,讓觀眾在驚心動魄的歷史回眸中蕩氣回腸,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。
第一篇章
《星星之火——寧夏早期革命活動》
1926年9月,寧夏最早的黨組織—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在銀川鼓樓成立。寧夏早期的革命活動,極大提高了寧夏回漢人民的政治覺悟,也為以后共產黨人在寧夏地區開展革命活動,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。
第一任書記李臨銘以行醫為名開展工作,掩護其身份的牛皮藥箱悄然訴說著,革命先烈在極其復雜的環境里開展工作的艱辛和執著。
第二篇章
《紅星照耀——紅軍長征在寧夏》
1935年至1936年,紅軍二十五軍、中央紅軍、西征紅軍先后到達寧夏。他們以救民于水火的實際行動,讓寧夏人民看到勝利的希望和曙光,樹立起斗爭到底的信心。
1935年10月7日,紅軍前衛部隊翻過六盤山行進到青石嘴附近時,得知國民黨東北軍騎兵第七師十九團兩個連隊在此休息,毛澤東立即下達作戰命令。場景采用1:1的表現手法,結合通過聲光電和景觀地物結合展示,使青石嘴戰斗更加真實的呈現在觀眾面前。
第三篇章
《共赴國難——寧夏的抗日活動》
抗戰時期,寧夏工委領導回漢人民堅持斗爭,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,作為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,寧夏為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及抗戰的勝利,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第四篇章
《崢嶸歲月——寧夏的解放》
解放軍十九兵團與國民黨第八十一軍,簽訂了和平解放寧夏協定,實現了以打促和、解放寧夏的計劃,體現了黨中央心系人民安危,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戰果的人民情懷。
展廳設置場景展示抗戰勝利后,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進駐銀川城,當地群眾熱烈歡迎的場面。為了烘托隆重的氣氛,展廳將整個場景的前景人物和背景畫面結合,增加了場景的層次感,營造出了人山人海的表現效果。
第五篇章
《日新月異——寧夏社會主義建設初期》
伴隨著寧夏的解放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正式成立,寧夏回漢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秉承革命先烈的遺志,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,攜手并肩邁向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征程!
結 語
| CONCLUSION |
改造提升后的《紅旗漫卷——寧夏革命文物陳列》展覽,于2016年10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。展覽共展出革命文物300余件(套),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46件,并輔以圖文、油畫、雕塑、場景、多媒體互動等,再現了寧夏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。
該展面向廣大人民群眾,使觀眾深刻了解寧夏的紅色文化,重溫黨在寧夏的革命歷程,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。2021年,《紅旗漫卷——寧夏革命文物陳列》入選“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”。